四虎成人精品在永久免费_老熟女一区二区免费_黑人大荫道BBWBBB高潮潮喷_一边吃奶一边添P好爽故事

新聞中心
新藥上市改革“破舊” 急需藥邊批邊用
發布時間:2017.11.06    瀏覽次數:2423次

  李(li)明(ming)(化名(ming))的(de)父(fu)(fu)親(qin)患有丙肝,醫院(yuan)此前采用干擾素加(jia)利(li)巴韋(wei)林的(de)方式進行(xing)治(zhi)療(liao)。這是國內常(chang)用的(de)治(zhi)療(liao)方案,治(zhi)愈(yu)率(lv)僅(jin)有40%,且副作用很大。經(jing)多方打聽,他(ta)們得(de)知國外有一種名(ming)叫索磷(lin)布韋(wei)片的(de)藥,治(zhi)愈(yu)率(lv)高達90%。然而,網上代購(gou)風險高,海外購(gou)藥花銷大,讓父(fu)(fu)子倆犯愁不已。

  10月初,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深化審評審批制度改革鼓勵藥品醫療器械創新的意見》(下稱《意見》),提出了36條改革意見。其中,加快臨床急需藥品上市審評速度、提高仿制藥質量等措施,讓索磷布韋片這樣的進口藥的上市時間由幾年縮短到了幾個月;同時,仿制藥的發展和更多的創新藥、罕見病藥物進入國家醫保目錄,將讓患者的購藥成本大幅降低。
 
  中共十九大報告提到,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思想,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滿足人民對更高水平的醫療衛生服務的期待。專家表示,《意見》出臺,將讓患者盡快用上救命藥、放心藥;對藥企、藥品研究機構來說,《意見》更是一針強心劑。
 
  1 藥品審批周期長、成本高
 
  “破舊”勢在必行
 
  丙肝,一個被很多人忽視的“惡魔”。
 
  據世界衛生組織今年4月發布的《2017年全球肝炎報告》顯示,截至2015年底,全球大約有3.25億人感染慢性肝炎,其中7100萬人感染了丙肝病毒,很多患者因未得到及時救治而死亡。
 
  李明的父親此前一直依靠干擾素療法進行治療,惡心、嘔吐不斷,也只能默默忍受。李明說,他也曾想到國外給父親買像索磷布韋片這樣能治丙肝的藥,但由于害怕買到假藥和過于高昂的海外購藥成本,終未成行。國內醫生此前曾告訴他,像索磷布韋片這樣的進口藥在國內上市,至少還要等兩三年。
 
  中國醫學科學院藥物研究所新藥開發研究室主任、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新藥審評委員吳松,從事新藥研制研究已近30年。他說,新藥上市難,主要與長期以來審評審批流程周期長、成本高有關。
 
  那么,一種救命新藥,從開始研發到最終到達患者手中,究竟要經過哪些流程呢?
 
  吳松告訴本報記者,一般來說,一種新藥的研發大約需要數十年時間,研發成功后,還要經歷3個階段。首先是實驗室試驗階段,包括蛋白質、酶、細胞等體外試驗、動物試驗;然后是申請臨床試驗,需要進行一、二、三期臨床試驗;最后是向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申報上市許可,獲批后方能上市銷售。這是中國藥物從研發到進入市場的必經環節。
 
  “此前這個流程周期長、成本高,因此業內有句話叫‘花10億美金,用10年時間,才能做出一種新藥’。許多患者在等待中錯失了他們的救命藥、放心藥。”吳松說。
 
  罕見病藥物從研制到上市的時間更長。罕見病,指發病率小于1‰的疾病。除了幾年前因為“冰桶挑戰”而被大家熟悉的“漸凍人癥”,還有成骨不全癥、法布雷病、戈謝氏癥……一個個生僻拗口的疾病名稱,再加上極其低的患病率,造成臨床缺藥問題十分嚴重。據統計,目前世界上僅有5%的罕見病患者擁有有效藥物,由于費用昂貴,相當高比例的患者不能得到有效治療。由于中國人口基數大,數以千萬的罕見病群體無藥可用,或因藥費昂貴而無法得到救治。
 
  微芯生物是一家研制罕見病新藥的公司,曾研制出中國首個治療復發或難治性外周T細胞淋巴瘤的罕見病藥物——西達本胺。該公司總裁兼首席科學官魯先平向本報記者介紹說,由于公司與國家食藥監總局藥品審評中心溝通充分,西達本胺的審評審批速度得以加快。但即便如此,公司也花了4年時間才完成了近100例病人的二期試驗。到2015年西達本胺獲準上市時,該藥的專利獨占期(一般為20年)僅剩8年。對于一些更罕見的疾病,試驗周期則更長。
 
  研制的新藥上市難,一些進口創新藥的上市之路也頗為崎嶇。國家食藥監總局副局長吳湞在解讀《意見》的新聞發布會上表示,一些進口創新藥,必須在國外獲準上市后才可以到國內申請上市;一些創新藥在國外完成一期臨床試驗后,才可以到國內申請臨床試驗……這些問題嚴重遲滯了一些國外創新藥進入中國。
 
  國家食藥監總局統計顯示,2001年到2016年,發達國家批準上市的創新藥433種,在中國上市的只有一百多種,只占30%。近10年來,中國一些典型新藥的上市時間,平均要比歐美晚5至7年。
 
  藥品審批上市制度設計上的這種“晚一步,慢半拍”,長期以來飽受詬病,“破舊立新”已經到了勢在必行的地步。
 
  2 急需藥“邊批邊用”、接受境外臨床試驗數據
 
  改革力度空前
 
  10月8日,經多次醞釀修改的《意見》印發,《意見》首先提出,要加快藥品醫療器械上市審評審批,其中,對兩種新藥醫療器械審評審批開了“綠燈”。
 
  一種是治療嚴重危及生命且尚無有效治療手段疾病等急需的藥品醫療器械。如果臨床試驗早期、中期指標顯示療效并能夠預測其臨床價值的,可附帶條件批準上市,先讓患者用上藥。研發企業應制定風險管控計劃,按要求開展研究,實現邊批邊用。另一種是罕見病治療藥品醫療器械。研發企業可提出減免臨床試驗的申請。對境外已批準上市的罕見病治療藥品醫療器械,可附帶條件批準上市。
 
  正是受益于這樣的改革思維,李明父親急需的索磷布韋片,加速了在中國上市的步伐,原本長達數年的審批上市時間,如今僅用了7個月。“這樣的改革舉措可以說力度空前、鼓舞人心。”魯先平對《意見》的發布十分激動。他認為,這將更大力度地激發企業研發新藥的熱情。
 
  同時,《意見》明確提出,有條件接受境外多中心臨床試驗數據。以往,中國并不認可在境外多中心取得的臨床試驗數據,國外新藥首次進入中國,必須在國外做完二期臨床試驗后才能在中國進行臨床試驗,完成三期臨床試驗后才能獲批在中國上市。此次改革砍掉了這些重復研究的時間。
 
  為了讓“有條件”接受境外臨床數據更明晰,國家食藥監總局藥審中心10月20日發布《接受境外臨床試驗數據的技術要求》征求意見稿。這份意見稿明確提出,接受的“條件”主要有3個:一、藥品應符合中國注冊相關要求,上市許可持有人應確保其真實性、完整性、準確性和可溯源性;二、藥品應接受國家食藥監總局的監督檢查;三、應證明藥品不存在人種差異。
 
  吳松表示,這將極大減少進口新藥在中國獲批上市的時間,同時也有利于中國醫藥企業走向海外,開展境外臨床試驗。
 
  對于接受境外的臨床試驗數據,吳松認為沒有必要過于擔憂其安全性,“為保證數據真實性,《意見》和《接受境外臨床試驗數據的技術要求》征求意見稿制定了一系列規范化程序,隨著中國今年6月加入人用藥物注冊技術要求國際協調會(ICH),未來申報的藥品臨床試驗數據將與國際規范接軌,審評審批也會更科學。”
 
  此外,接受國外醫藥公司來中國開展藥品臨床試驗,不免引發“拿中國人當試驗品”的疑慮。“這是一種誤區。”吳松表示,中國對于國外醫藥公司來華進行藥品臨床試驗制定了科學、嚴格的方案。為保護受試者的安全和健康權益,《意見》還提出,臨床試驗應符合倫理道德標準,保證受試者在自愿參與前被告知足夠的試驗信息,理解并簽署知情同意書。臨床試驗機構需成立由醫學專家、法律專家、技術專家等社會各方人士組成的倫理委員會,審查試驗方案,審核和監督臨床試驗研究者資質,并監督試驗情況,“可以說,只要做到嚴格監管,風險是可控的”。
 
  3 呼吁醫保和藥物審批上市“掛鉤”
 
  告別天價藥費
 
  在北京軍事醫學科學院附屬醫院(307醫院),消化腫瘤內科的辦公室里,徐建明主任正在檢查一種抗癌藥物PD-1單抗的臨床試驗效果。
 
  他說,目前在他這個科室里,約1/6的消化腫瘤患者正在接受這個臨床試驗。這些病人無法通過手術、化療等傳統手段進行治療,癌癥在他們身上已經成了真正的絕癥。目前正在試驗的這種PD-1單抗藥物,是他們唯一的希望。
 
  這種新藥,是由中國一家名叫信達生物制藥有限公司研制的,創始人俞德超為此已經研制了20多年。他表示,使用國產的PD-1藥物,如果未來成功上市,患者一年的治療費用有望從上百萬元減少到10萬元左右。這意味著有更多的中國患者有望得到一國產最新抗癌藥物的治療。據了解,目前在美國,治療如肺癌、黑色素瘤等,一年的費用大約為20萬美元。
 
  近年來,隨著中國生物制藥行業的快速發展,像西達本胺、PD-1等國產創新藥正逐步打破進口藥的壟斷地位,患者不僅能用上救命藥,而且正在告別天價治療費。
 
  今年7月13日,西達本胺成功進入新版國家醫保目錄,這意味著患者每個月只要花費上千元就能用上這一創新藥物。此前,由于國家醫保尚未和藥物審批上市“掛鉤”,新藥進入國家醫保目錄的等待時間很長。“這種情況正在好轉。”魯先平表示,今年的新版國家醫保目錄首次調整,將近年上市的包括西達本胺等一批創新藥納入目錄中,使中國創新藥進入醫保目錄的速度與發達國家接軌。
 
  為此,《意見》提出設立由國家食品藥品監管部門、發展改革部門、科技部門、工信部門、財政部門、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衛生計生部門、知識產權部門、中醫藥管理部門等組成的部級聯席會議制度。魯先平表示,隨著《意見》改革東風的到來,相信國家政策、財政未來會在創新藥研發到上市階段進行更大投入,更多創新藥將快速進入國家醫保目錄,切實降低患者的治療費用。
 
  4 推動改革細化落實、落地生根
 
  理順新藥上市
 
  為確保《意見》貫徹落實,10月以來,兩份細則接連出臺。除了前面提到的《接受境外臨床試驗數據的技術要求》征求意見稿,10月23日,《藥品注冊管理辦法(修訂稿)》由國家食藥監總局起草發布。這份修訂稿著重增補了關于藥品上市許可持有人制度、設立優先審評審批制度等相關內容。
 
  北京中醫藥大學法律系副教授鄧勇認為,由于《意見》和相關細則只是政府部門制定的規范性文件,創新藥監管、審評、審批要真正做到有法可依,立法部門要加快后續法律的立、改、廢工作。
 
  多位受訪專家表示,要從根本上理順新藥上市的“生態鏈”。
 
  魯先平建議,應進一步完善中國創新藥研發的政策法規,營造更加公平透明的市場環境,并在關鍵出口上設定相應機制,解決好創新藥市場準入、藥品銷售的“最后一公里”問題。
 
  “藥企要肩負起‘邊批邊用’的主動監測職責。”魯先平認為,創新藥上市前,醫藥企業應制定藥品上市后的風險管理計劃和風險最小化措施,建立起藥物警戒體系,加強對患者用藥期間的安全性監測和管理。
 
  吳松認為,對于政府部門來說,需進一步提高監管的科學性和前瞻性。關于科學性,他建議進一步提高對于國內已經上市藥品安全的動態監管水平。同時,適當限制評審專家的個人自由裁量權,防止為完成任務而出現“一斃了之”的現象,“這需要進一步擴大審評專家和申報單位之間已有的雙向溝通機制。”
 
  對于藥效相當、價格低廉的通用名藥物(仿制藥),吳松建議盡快規劃發展目標。“目前,歐盟、美國、日本等都在大力提倡和鼓勵通用名藥物的開發和使用。我們必須緊緊跟上國際形勢。”
 
  “我們還要重視一些廉價藥、小眾藥和罕見病藥物這種公益性產品的市場失靈問題,加強政策前瞻性,防止出現臨床用藥短缺問題。”吳松說,政府應綜合考慮,從優先審評審批、有條件批準上市、減免臨床試驗病例數量、制定優惠的市場準入和價格調節機制等方面給予鼓勵支持。
 
  原標題:新藥上市改革直擊痛點 急需藥可“邊批邊用”
  (來源:人(ren)民日報海外版(ban))

上一個:政策環境不斷改善 藥品創新進入黃金時代     下一個:中醫藥發展進入“國際化時代” 科學化標準待建立…     返回上一級
【華企立方】 【中國中藥材網】 【中國健康網】 【醫藥英才網】 【中國醫藥網】
關(guan)于民濟
ABOUT
新聞中心
NEWS
產品中心
PRODUCTS
營銷(xiao)服務
SERIVCE
人(ren)力資源
HR
聯系我(wo)們
CONTACT US